一生要去一次:絕美馬爾地夫水下潛水探險,解鎖世界的另一面
- Ariel Chu
- 2024年9月14日
- 讀畢需時 8 分鐘
已更新:2024年9月27日
序
從飛機上睡眼惺忪的望向窗戶,是在機場過夜等待漫長的轉機之後,第二段要飛去馬列機場的飛機,映在眼簾的是無邊際一圈圈碧藍色的環礁群島 (atolls) 在深藍的大海之中,水清的能看得很深。這就像天堂一樣,我從來沒在其他地方看過這樣的景色。
我被好奇心激起了探索的慾望,卻同時對接下來幾天的行程沒有一個具體的期待與想像。

我參加的是水底潛水的探險行程 (liveaboard), 住在船上的船艙裡八天七夜跟著船去各個不同的島嶼潛點,因為很多絕美的點都是非常遙遠偏僻的,有時候從路上開船過去都要航行好幾十個小時或好幾天才能到,必須跟著這樣的船宿行程。在馬爾地夫還要考量到它是由1120個島嶼組成的,島與島之間常常是不同的酒店在運營的,使這之間的連接和交通都要透過酒店安排的船去接送,在供給與需求線的不平衡下,常常使他們的報價非常的高,這也是為什麼船宿的好處是可以一口氣去好幾個不同的島,沒有太多交通上的限制。
路線
在馬爾地夫主要可以大方向分成三種不同的路線去進行潛水探險,這也因個人的喜好跟你想做怎麼樣的潛水活動而定。有名的鬼蝠魟風暴北方線,中心環礁的四方線 (central atolls)是有多元的生物群,以及深南線是專注在強流跟鯊魚,還有更多的強流跟鯊魚。
我這次選擇的是central的四方線,我們從North Male, South Male, Vaavu, South Ari, 到 North Ari, 一個順時針的路線最後回到Male。比起深南線季節非常短(一月到四月),加上通常路途都比較遠,或是要再轉國內線到南邊的機場才上船,費用跟所需的時間都比較多,關於深南線的細節等到我之後親自去了再給大家細講。

熱忱在潛水的角色
身邊很多朋友看到我潛水拍的影片都會覺得很像只有電影裡或是紀錄片才有的畫面。其實潛水所需要的堅持、專注、跟執著是很高的,需要很大的熱忱去支持,也就是所需要投入的金錢、時間、跟心力。就像前面所說的很多時候光交通都是要轉好幾次飛機之於,當地再轉車搭船到某個荒蕪的小島都要很多時間,二來就是所需的金錢,包括考不同的執照、培訓、交通費用、裝備的費用、出船等等都是一筆。長年去累積潛數的開銷也是很大。但換來能探索的海底世界真的是超乎想像的仙境,有很多時候真的感覺來到不同的星球,我人生中很多永生難忘的回憶都是發生在這樣的地方。

怎麼樣的船宿是一個好的船宿
其實影響船宿體驗的因素有很多,有時候不只是船本身,更多時候還是同團報名的人是怎麼樣的。我們下面來一個一個探討。

船的設備:有些船因為歷史悠久,可能船艙會因濕氣有股霉味,或是設備都過於老舊等等。有些船像我去馬爾地夫的,很新而且船頭有游泳池,甲板休息區有沙發躺椅等等。這種新的船有時候為了推廣知名度,會時不時做促銷價。
船上工作團隊:我目前去的船宿伙食方面都是非常不錯,有些船每天都會換菜單,下午潛完也會準備現做的下午茶等等。有些船會中途停在某個島舉辦沙灘燒烤。再來就是看工作團隊的組織力,往往需要有個負責管理的主管去統籌不同的部門。
同團的潛水員:這個就比較看個人平時的人品或運氣了,我遇過整船都是非常有經驗的潛水員,大家都去過世界各地和一些你一輩子也沒聽過哪個大洋之間鳥不生蛋的群島潛水等等,這些很多是已經半退休有錢有閒到處去探險,或是做freelance/contractor 自己開公司,所以時間很彈性也時不時有很長假期去潛水旅行等等。 很多時候真的讓我很大開眼界。
潛點:我個人覺得這個影響的因素是比較低的,就像在埃及的旅行社搞得再差,金字塔本身五前年的光環還是令人震懾。加上所謂Big Blue你每次能看到什麼生物也真的很看運氣,跟當時的天氣或是去的季節都會有所影響。
潛導:再來就是帶隊的潛導。我遇到的大部分都是比較自由式的帶隊,很多時候聽完地形講解後就只有自己跟buddy兩個人去探索,相較有些潛導很擅長在水裡找生物或是主動提供很多潛水上的指導。另外就是如果是本地的潛導的話他們對潛點也比較熟悉,跟當地其他船的營運商比較有聯繫,很多即時的消息也比較靈通(譬如我們那時候在開放水域找尋鯨鯊的時候也是幾艘潛水船互通有無,讓我們很有效率地找到鯨鯊),都會影響到潛水的體驗。

船上的一天是長怎麼樣的?
通常第一潛是清晨六點,回來吃完早餐後中午第二潛,回來吃完午餐後下午三點左右第三潛。有的時候會安排一天夜潛就會是在七點太陽下山左右。
在每一潛之前,潛導會拿出地形圖跟大家講解地形跟洋流的方向,還有這次的潛水計畫(要往東邊游還是西邊游)。在馬爾地夫的時候我們會船先開到那的潛點,潛導先跳下去水里看洋流方向,根據洋流當時的方向決定要從pinnacle(水下山丘)的東邊下還是西邊下。

其他在船上沒有潛水的時間其實也很忙,除了紀錄潛水日誌以外,電腦錶跟相機其他設備要充電,如果在船上邊考其他證照的人還要忙著讀書,我個人常常因為潛水後體力的消耗跟減壓的過程常常要一直睡午覺,傍晚在船頭看夕陽沈落在一望無際的地平線,晚上因為船在離陸地很遠的地方,沒有光害的情況下能看到整條銀河系。因為沒有網路也沒有信號,所以大家遠離社群媒體跟外界的接觸,很專注於活在當下跟在同船的人相處交流的時光。吃得很健康,也不喝酒,因為你一心只想要明早潛水的時候你的狀態很好,能夠100%去享受大自然帶給你的驚喜,能夠在突發狀況在最短時間內做出最正確的反應與應對,很多時候關鍵的幾秒內需要馬上知道如何處理,你最想避免的就是在這個情況下宿醉或神智不清。這也是我除了潛水本身也很喜歡的地方,是這樣的lifestyle,很專注當下,很專注一件事也想以最好的精神和身體狀態把它做最好,同時跟著一群擁有同樣熱忱的探險家一起走這個旅程。

潛點跟地形
這次去的潛點都沒有向紅海或其他地方的珊瑚礁那樣五顏六色或繽紛,反而很多的珊瑚都遭到前幾年全球暖化後而珊瑚白熱化,都在做珊瑚保育與重建,但也不能一時半刻就復原,需要時間和呵護。也可能是我們去的潛點重點生物像鯊魚或魟魚群都是在大洋區經過狹窄水道而這些地方的重點也不是珊瑚。
我們大部分的地形歸類為狹窄水道口(channel entry)、清潔平台(cleaning station)、或是珊瑚群小山丘(pinnacle)、藍海中間(big blue)、和沙地。所謂”channel diving”,環礁與環礁之間變形成水道,當每天海流從大洋區開放海域經過狹窄水道時變形成一股強烈的水流,也就是很多魚群跟鯊魚聚集地。

有的時候流很強的時候真的也滿辛苦的,要很迅速下潛到20–30米的地方會合(negative entry),到了第一個定點的時候就是關鍵時刻,如果你沒辦法順利把流鉤勾在一個堅固的岩石或地面的話,錯過後你就會被洋流沖走而脫隊,這時你要游回來就會很費力而且可能要爬行回來。如果已經脫隊的話,在周圍等兩三分鐘也見不到其他潛伴的情況下就要自己做五米三分鐘停留然後上岸。很多人在這精神與身體壓力很大的情況下會出現潛水併發症如氣壓性傷害(barotrauma)。
以下總結這次看到的大魚物種
鯊魚:鯨鯊(whale shark),白鰭礁鯊(white tip reef shark),灰礁鯊(grey reef shark),鎚頭鯊(hammerhead),吉他鯊(guitar shark),護士鯊(nurse shark),黑鰭鯊(black tip shark)
魟魚: 鬼蝠魟(oceanic manta),白尾魟(white tail ray),斑點魟(spotted ray),燕魟(eagle ray),一大群school of stingray。
小魚的話我們也看到好多,像frog fish, leaf fish, scorpio fish, moray eel 等等。

船上小趣事
有的時候船在夜晚航行的時候,我會把所有的裝備和行李都放地上,不然半夜你看房間的小窗外就是一秒海景,一秒天空,像大地震那樣所有東西都被掃到地上,廁所或衣櫥的門要是沒關好也會開始啪啪啪開了又關、關了又開。
晚上船停泊在海中的時候,船燈有機會會吸引來鯨鯊或是魟魚,潛導說如果有的話他半夜會把大家叫醒來看,我的潛伴還說他要直接抱著相機穿著泳衣就睡覺,以備半夜鯊魚來的時候他可以直接跳下去。晚上十點當大家都差不多回房間睡的時候,突然有人大叫“鯊魚!鯊魚”,大家急急忙忙的拿著相機跳下床衝出去,只見什麼魚的影子也沒看到,只有同團比利時小哥自己在那裡奸笑,原來是他的惡作劇!

說到這個惡作劇裡頭的比利時小哥,最後一天的最後一潛居然在水下20米向他的女朋友求婚了,看著他女友在水中氣泡吐的一大片,肯定是感動的無聲尖叫,很特別又很浪漫的求婚方式。潛完水他才跟大家解釋說原來他前幾天就想要求婚,戒指一直放在身上,但我們每一潛都是瘋狂洋流之餘要迅速狂游加流鉤勾住岩石才能免於被沖走,他就遲遲等不到一個好的機會,幸好最後一天有順利成功,我們都好為他們感到高興。
另一個有趣卻讓我們不知道要笑還是哭的窘境是每次我們看到了一大片壯觀的(100隻左右)鯊魚群或魟魚群,結束潛水上船時當地的潛導總是說:哎呀,你們很不幸,通常我們能看到200–300隻。只能說馬爾地夫的標準不能跟其他國家比。

一個超乎想像的世界
最難忘的應該是其中有一潛我們逆流游了好久的一片大藍,見不到底而周圍也沒有參考物,游了20幾分鐘之後終於看到一片珊瑚礁小山丘,有三隻灰礁鯊從我們身旁游過去,漸漸的遠離我們游進了深藍,緊接著一片燕魟(eagle ray)朝著鯊魚游了過來,整個畫面真的就像國家地理頻道會出現的畫面,能這麼靠近這些龐大且自由的海洋生物,我聽著我長而慢的呼吸跟氣泡吐出咕嚕聲,被大海震撼到的那種感動湧沒心頭。真的是另一個世界,一個超乎想像的世界,離我城市繁忙且吵雜的生活好遠,好像已經是上輩子的事情了。我領悟到我的日常有多渺小,我作為一個個體也好微小,我的思緒和情感在這片汪洋裡都顯得那麼微不足道,很多本來很心煩的事情好像都沒那麼重要了,隨著洋流就去了。世界大到我沒有辦法不去探索,我卻也永遠不知道要預期什麼,就像我看一個講黑洞紀錄片裡的科學家提到: 我們永遠不會知道那裡有什麼,但正是這個不確定性帶給我們動力跟興奮感去探索更多。我覺得那一刻我找到了人生的意義,找到一個我每天為什麼要起床的理由,即是去探索那個超乎想像的世界。原來『家』的感覺不一定只限於你從小長大的環境或人事物,家的概念可以是在你第一次身於某個地方時,你油然而生的歸屬感與熟悉感,那個被深深著迷住的依託,即使這個世界是用不同語言和形式去表達,情感卻始終都在,如此的真實又強烈。我要很快再回到這片汪洋,這個我叫做家的地方。
